7月15日,青海师范大学“青脉相承,振乡有为”赴都兰县东庄村村多维度助农实践团抵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庄村,开展多维度助农活动。实践团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儿童托管、科技助农、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为老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暖心陪伴筑童年,慧心授知助成长
七月的东庄村,骄阳洒满绿色的田野。大学生们化身“托管员”,用责任筑牢安全防线,让家长安心务工;以耐心传授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求知眼。暖心陪伴里,是村委会中的歌声;慧心授知中,是成长路上的星光。这个夏天,他们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童年添彩,为梦想成长筑基。
“乡野播撒团结籽,实践收获同心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三下乡的实践路上,这句话化作了实践团成员心中最生动的指引。走进乡村课堂,知识问答里藏着各民族的智慧密码,民族团结主题影片中跃动着共奋进的时代脉搏。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听着不同民族的故事,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践团成员知道,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长成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刻理解。实践团不仅向孩子们传递团结的力量,更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做本民族文化的“小传承人”:学一句民族谚语,唱一段传统歌谣,把祖辈的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因为大家深知,不让文化遗落,让传统振兴,才能让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从课堂到田间,从故事到行动,实践团用青春之力浇灌着民族团结的幼苗。正如那句承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唯有心手相牵,才能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共同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下乡送科技,羊群田间皆智慧
盐碱地上的“智慧”牧歌,让科技照见农者笑颜东庄村的土地,带着盐碱地特有的印记,沉默地见证着这里的故事。村民们大多是搬迁而来的拓荒者,为了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他们年复一年与盐碱“较劲”,在土地治理的路上留下了无数汗水与坚持——那是一场艰苦卓绝却从未停歇的“土地斗争”。如今的东庄村,田间菜籽成畦,坡上羊群如云。只是,田地连片、羊群规模渐大,也给农户们添了新难题:每日奔波看管,体力消耗大不说,管理效率总跟不上。放羊时怕羊群走散,播种后想实时查看菜籽长势,这些日常琐碎,藏着农人们对“轻松一点”的朴素期盼。这个夏天,“三下乡送科技,羊群田间皆‘智慧’”实践团带着无人机技术走进了东庄村。没有复杂的理论宣讲,队员们握着遥控器,手把手教农户操作:镜头对准羊群,屏幕上就能清晰看到每一只羊的动向,再也不用满山跑着清点;切换视角望向田间,菜籽的生长状态、土壤湿度一目了然,施肥灌溉更精准。“原来这‘小飞机’这么管用!”看着屏幕里清晰的画面,放羊大叔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的惊喜藏不住。曾经需要耗费大半天的巡查,如今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过去凭经验判断的田间状况,现在有了科技“眼睛”帮忙把关。无人机嗡嗡掠过田埂与山坡的声音,成了东庄村新的“背景音乐”,也悄悄改变着农人们的生活节奏——体力劳动少了,心里的踏实多了。在东庄村,科技助农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它是农户操作无人机时逐渐熟练的手势,是羊群在屏幕里有序移动的画面,是菜籽田边农人们舒展的眉头,更是阳光下,那一张张因科技带来便利而绽放的、发自内心的笑脸。这片曾被盐碱考验的土地,正因为科技的注入,生长出更多希望;这群勤恳的农人,也在与新技术的相遇中,让日子过得更有奔头